为什么读书不进脑? 怎么样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高效率学习方法

书本这样的知识传播媒介是否正在被淘汰?书本作为一种媒体,其传递知识的方式出奇地差强人意,大多数读者并不知道。您是否曾经有过这种经历?有一次,你读过这样一本书,当你和别人谈论它的时候,你发现你仅仅从书里学到了几个句子?读书读不进去?读书不进脑一系列问题困扰这你?留学苦兮兮,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学业遇到难题需要帮助?可以联系下我们的代写服务。

 

为什么读书不进脑

 

书很容易让人觉得理所当然。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书,而是“书”这种形式。实体纸张还是电子书不重要。文字在行中,在页中,在章节中。至少对于非小说类书籍来说,有一个隐含的基础假设:人们通过阅读句子吸收知识。这个想法无形地定义了这种媒介,以至于很难不把它视为理所当然,这很遗憾,因为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是相当错误的。

 

比如一些严肃的非虚构类书籍。《自私的基因》、《思考,快与慢》、《枪炮病菌与钢铁》等等。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书,那些你读过的会聊到的书,却发现你只吸收了书中几句话的内容?老实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我身上。通常情况下,事情一开始很顺利。我觉得我可以勾勒出作者大概的主张,描绘出基本面;但当有人提出一个基本的探究性问题时,大厦就立刻坍塌了。有时是记忆问题,我根本无法回忆起相关的细节。但有时候,我意识到我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个问题,尽管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肯定认为我理解了。事实上,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几乎没有注意到我读书所吸收的东西有多么少。

 

我知道不只是我一个有这样的经历。我与其他人(也是像我这样认真学习的人)分享这一观察时,似乎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谈话常常让人感觉到一些尴尬,就像这些失误暴露了一些不寻常的性格缺陷一样。我不认为这是性格缺陷,但不管是什么,肯定不特别。事实上,我怀疑这就是大多数读者的默认体验。这种情况之所以让人感到尴尬,只是因为很难看到它是有多普遍的存在。

 

我提到的这些书都不是小投资,每本书都需要大约6-9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美国成年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天阅读24分钟,所以一个典型的读者可能一个月读一本书。数以百万计的人读了书,所以这意味着花费了数千万个小时的时间。作为对所有这些时间的交换,我们吸收了多少知识?有多少人吸收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大部分知识?或者甚至只是他们想获得的知识?不幸的是,我在文献中没有发现关于这个问题的正式研究。

 

我并不是说这些时间都浪费了。许多读者喜欢读书,这是很好的,当然,大多数读者都吸收了一些东西,无论多么不可言喻:观点、思维方式、规范、灵感等等。事实上,对于许多书(尤其是大多数小说)来说,这些效果就是重点。

 

这篇文章所述的不是关于文学类型的书。而是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些旨在传达详细知识的解释型非虚构作品。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娱乐价值而阅读《思考,快与慢》,但我猜想大多数读者期望能得到更多。否则,当我们注意到从所读的东西中吸收的东西很少时,为什么会感到如此惊愕?

 

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奇特的结论:作为一种媒介,书籍在传递知识方面出奇的糟糕,而读者大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结论很奇特,部分原因是我们通常认为书籍是强大的知识载体!纪录片《卡尔·萨根的宇宙》中,卡尔·萨根赞叹道:

“书籍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的事物。它是一个由树木制成的扁平物体,上面有灵活的部分,印有许多有趣的黑色方块。但只要看一眼,你就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脑海,也许是一个死了几千年的人。跨越千年,一个作者在你的脑海中清晰而无声地说话,直接对你说话。写作也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将那些从不相识的人、遥远时代的公民联系在一起。书籍打破了时间的桎梏,一本书证明了人类有能力施展魔法。”

 

的确:书是有魔力的,人类在大众传播时代的进步清楚地表明,一些读者确实从书中吸收了深刻的知识,至少在某些时候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书有时似乎对某些人有效?为什么这种媒介也会失败?

 

在本文简短的说明中,我们将探讨为什么书经常不起作用,以及为什么有时候也有用。写到这,我意识到了某种讽刺意味,我在用书面媒介来批评书面媒介!但如果我描述的想法是对的,那么未来就会更多人注意到关于书籍本身的问题。这篇文章仅仅是火种,如果它点燃的火焰完全消耗掉,我将非常高兴。有了这种理解,我们不仅可以瞥见如何改进书籍这一媒介,而且还可以看到我们如何编织陌生的新形式:不是纸张,也不是从像素,而是从对人类认知的洞察中。

 

上课为什么不起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书,但你有没有在课堂上有过同样的经历?你很容易在听课后觉得自己理解了,但在当晚回顾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理解得很少。记忆是部分原因:你可能觉得你曾经知道某些细节,但后来已经忘记了。然而,我们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记忆。当你拉动讲座中的某些心弦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尽管在上课的时候肯定认为自己理解了。

你可能已经内化了上课有这个问题的概念,毕竟,这样的老师的形象听起来不是很老套吗:

约翰逊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一个小时,相信他的学生已经吸收了每一个字,然后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考试成绩这么差。

和书籍一样,上课可以具有娱乐性或影响力;和书籍一样,上课有时确实有效,至少是对一些人有效。但你可能不认为上课是传达知识的可靠方式。

书籍不起作用的原因与上课不起作用的原因相同:两种媒介都没有关于人们如何实际学习事物的明确理论,因此,两种媒介都意外地(而且大多是无形地)围绕着一种明显错误的理论而发展。

为了说明我的意思,我将尝试借鉴你自己的学习经验。你可能已经发现,某些策略有助于你吸收新的想法:例如解决有趣的问题,写章节总结,做创造性的项目等等。无论你喜欢哪种策略,都不是魔术。它们发挥作用是有原因的(当它们有效的时候):它们利用了一些关于你认知的潜在真理:关于你思考和学习的方式。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真理不仅仅是关于你的认知,也是关于人类的一般认知。

如果我们收集了足够多的潜在的 “真理”,一些共同的主题可能会浮现,暗示着关于学习如何更连贯发生的理论。我们将这种理论称为认知模型。有些学习策略提出了相同的模型,有些则提出了相互冲突的模型。这些模型中有些是可以通过经验检验的,有些则不能;还有一些已知是错误的。通过关注这些模型,而不是单个的策略,我们可以寻求更普遍的答案。我们可以问:如果认真对待一个特定的认知模型,它会(或不会)帮助我们理解某些东西?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要传达知识很困难。大多数上课的人都没有吸收预期的知识;大多数读书的人都没有吸收预期的知识,失败是默认情况。因此,如果你希望帮助他人理解事物,你最好了解一些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想法。如果一个人可以简单地向别人解释一个想法,然后相信他们已经理解了,那也太理想化了。不幸的是,正如你在课堂上和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的那样,复杂的想法很少能轻易理解。

上课,作为一种媒介,在其基础上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认知模式。然而,如果我们是外星人,从远处观察典型的课堂,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他们似乎共享的隐含模式。“讲课人说出描述一个想法的话语,全班同学听到这些话,也许在笔记本上涂鸦,然后全班同学理解了这个想法”。在学习科学中,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 “传递主义”(transmissionism)。这是一种观念,认为知识可以直接从教师传给学生,就像把文字从一页转录到另一页一样。如果是这样就好了,这个想法被彻底否定了,以至于 “传递主义”只用于贬义,指的是幼稚的历史教学实践,或者在学术争论中作为一种诽谤。

当然,好的老师通常不认为仅仅告诉听众某个想法听众就能理解。只是讲课作为一种形式,被塑造得好像真的有用一样,所以老师们大多表现得也是这样。

如果继续追问,许多讲师会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认知模型:理解实际上是在上课之后,当听课的人做习题集、写论文等的时候,上课为这些后来的活动提供了原始信息。很好:这是一个真实的模型,它的一部分得到了认知科学的支持。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采用这种模式,我们还需要选择90分钟的现场听课来传达原始信息吗?

听众的注意力在几分钟后就会分散,所以我们难道不应该把解决问题的环节与上课交错进行吗?现场课堂不能暂停或回放,所以对于传递原始信息来说,不是非常有损失吗?人们阅读的速度比讲课人说话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文字不是更有效率吗?如此等等,已经很清楚的是,传统的上课形式并不是特别符合这种模式。

讲座即热身(lectures-as-warmup )的模式是一种事后的合理化,但它确实表明了一个关于认知的深刻理论:要理解某样东西,你必须主动参与其中。如果认真对待这个概念,将彻底改变课堂。我们会优先考虑互动讨论和互动项目等活动;只有当直接教学是实现这些活动的最佳方式时,我们才会进行直接教学。这不是我的空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直是美国K-12政策和实践中的核心演变力量之一。

总而言之:上课不起作用,因为这种媒介缺乏一个有效的认知模型。它(隐含地)建立在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错误想法上:传递主义,我们可以把它讽刺为 “老师说的话描述了一个想法,学生听到这些话,然后他们就明白了”。当上课确实有效时,它通常是作为更广泛的学习背景(如项目、问题集)的一部分,具有更好的认知模型。但是上课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如果我们真的想采用更好的模式,我们就会放弃讲课,事实上,这就是美国K-12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通过上课这个案例,我们会看到,书籍作为一种媒介,反映了同样的人们学习的缺陷。

 

为什么书不起作用

 

和上课一样,书籍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认知模式,但这种媒介确实有一个隐含的模式,和上课一样,这种模式是传递主义。词的序列、行的序列、页的序列,书籍的形式表明人们通过阅读句子吸收知识。“作者在书页上用文字描述一个想法。读者阅读这些文字,然后读者理解了这个想法。当读者读到最后一页时,他们已经读完了这本书。” 当然,大多数作者不相信人们是以这种方式学东西的,但由于这种媒介本身,所以人们很难质疑。

和讲师一样,许多书籍作者在被追问时都会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认知模式。读者不能只阅读这些文字,他们必须真正思考,也许做一些笔记,与他人讨论,写一篇文章作为回应。就和听课一样,书籍是为以后的思考做的热身。很好:这是一个更好的模式!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运作的。

当然,有些人确实能够从书本中吸收知识。事实上,这些人确实在思考他们所读的东西,这个过程往往是看不见的。这些读者的内心独白有这样的声音。“这个想法让我想起了……”,“这个观点与……相冲突”,“我不太明白…… ”等等。如果他们做了一些笔记,他们就不是简单地抄写作者的话:他们在总结、综合、分析。

不幸的是,这些策略并不容易做到。读者必须学习具体的反思策略。“我应该问什么问题?我应该如何总结我所读的东西?” 读者必须运行自己的反馈回路。“我理解了吗?我应该重读吗?对比另一篇文章?” 读者必须了解自己的认知。“理解某件事的感觉是什么?我的盲点在哪里?”

这些技能属于一个类别,学习科学称之为 “元认知”。实验证据表明,学习这些类型的技能是具有挑战性的,而且许多成年人缺乏这些技能。更糟的是,即使读者知道如何做这些事情,这个过程也是相当费力的。读者必须同时兼顾书中的内容和这些元问题,当对内容不熟悉的时候,人们尤其难以完成这样的多任务。

在这一切中,书的位置在哪里?如果我们相信成功的阅读需要参与这些复杂的元认知,那么,这在种媒介中是如何体现的呢?书籍怎么帮助我们?

当然,好的作者真诚地希望读者能仔细思考他们的文字。这些作者对读者形成了复杂的想象,他们预计到读者可能会有的困惑,然后调整他们的文字,以承认和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利用这些模式对深度和细节不断进行挑选,他们给出建议,某些段落可能需要哪些背景知识,以及到哪里去获得这些知识。

通过承担部分读者需要自我监控和调节,这些作者的努力确实可以减轻元认知的负担。但是,元认知是一个内在的动态过程,随着读者自身概念的演变而不断发展。书籍是静态的,文章可以框定或激发读者的想法,但文章不能在每个读者的头脑中自动展开或回应,读者必须计划和引导他们自己的反馈回路。

如果讲课者认为,讲课是为做题和写论文做热身,那么至少讲课者会设计这些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反馈。相比之下,如果作者认为只有当读者真正思考他们的文字时才能理解,那么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让读者自己设计 “问题集”并自己产生反馈。所有这些费力的 “关于思考的思考”都与认知科学的观点相冲突。

如果正确的模式是人们通过思考来理解书籍的思想,要是书籍是围绕着帮助人们这样做而产生的,会是什么样子?

 

教科书呢?

 

等等,这不就是教科书的作用吗?我们能不能在《自私的基因》中加上一些练习和讨论问题?这听起来并不令人愉快,但有用吗?

与大多数非虚构类书籍不同,教科书通常是围绕着明确的认知模式建立的。例如,它们经常在介绍概念的解释和推动学生以特定方式思考这些概念的练习之间交替进行。很好,教科书不是偶然选择他们的认知模式,这是重要的第一步。但这还不够:人们仍然很难从教科书中可靠地吸收知识。

我现在要说明的是,教科书并没能有效地实施他们自己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模型,即使他们这样做了,教科书的模型也忽略了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重要想法。

让我们先来看看实践中的教科书。令人吃惊的是,学术课程往往是围绕着教科书来安排的,但很多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来报名参加这些课程,而不是独立学习教科书。事实上,我怀疑购买教科书大多是为了课程大纲,而不是为了自学。当然:有些人选课是因为他们想要一个证书。但很多学生觉得他们通过上课,会比自学这些课程的教科书学到更多。假设学生的感觉不是完全错位的,那么课程一定提供了一些额外的东西,对人们的学习方式很重要。

我们在前面看到,非虚构类书籍的认知模式,让读者做了所有的元认知的工作来计划、执行、理解书中的观点。相比之下,教科书确实有明确的认知模式:它们通过练习和讨论问题等方式帮助读者。然而,大部分的元认知负担仍然在读者身上。

读者必须决定要做哪些练习,什么时候做。读者必须运行自己的反馈回路:他们是否清楚地理解了练习中涉及的观点?如果没有,他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如果学生完全被卡住了,他们应该怎么办?有些问题是比较微妙的,例如,教科书中的练习通常设计成既能产生对该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又能产生对该主题更广泛的见解。如果读者解决了一个问题,但错过了它应该揭示的洞察力,他们自己能注意到吗?

相比之下,课程处理了大部分的元认知负担。教学大纲提供了一个预定的范围和顺序,所以学生需要做的计划很少。学生们通常会收到关于练习的反馈,包括个人和全班讨论。如果学生被卡住了,他们可以课后去问老师,以获得更细化的帮助。教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上一周的练习的效果。当然,这些都做得不够完美,很多学生仍然没有从课堂上吸收任何东西。但是,通过承担一些元认知的工作,课程为学生保留了更多对原始材料本身的关注。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看教育科技中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系统,例如几十年来,智能辅导系统特别渴望承担更多面向任务的元认知负担。 可以在课堂之外提供自动反馈和任务规划。这里有一些进展,这些方法确实可以改进教科书,但这些系统一般都固定在课堂上发生的狭窄的、面向任务的观点上。学术课程提供的不仅仅是对教科书的元认知,它们的认知模式也是有社会和情感属性的。

例如,课堂讨论有利于社会化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们的同伴对同一观点的理解进行探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主题。课程可以提供一个学习者与学科专家的个人关系,这是一个获取学科文化的丰富渠道,其中大部分可能是隐性的。对许多学生来说,课程提供了一个有用的问责结构,在维持他们的意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程还提供了情感上的突出性,这激励并放大了学习:现场讲座可能是低效的,但教师的魅力可以留下持久的印象。最好的非虚构散文也有同样的感染力,但教科书通常忽略了情感联系,它们的文字更多的是激发人们的冷漠而不是好奇,因为教科书通常缺乏作者的声音,也因为它们对评估的痴迷,计算机化的辅导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更不重视感染力的作品。

在这一节中,我们已经看到,和上课一样,非虚构类书籍不起作用,因为它们缺乏一个有效的认知模型。它们(意外地、无形地)建立在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错误想法之上:传递主义。当书籍确实起作用时,一般来说,是因为读者能运用熟练的元认知来有效地参与书中的观点。这种元认知对许多读者来说是不存在的,对其他读者来说则是一种负担。书籍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教科书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但它们仍然把大部分的元认知强加给读者,而且忽略了许多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重要观点。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使书籍真正可靠地起作用呢?在这一点上,我们面前的斜坡可能非常陡峭。一些早期的立足点是可见的,对书籍的一些可能的改进,或者一个可能的帮助读者的工具,但如何最后到达顶峰却一点也不清楚。面对这样的难题,值得一问的是:我们爬的是正确的山吗?我们为什么要爬这座山?

我在前面说过,书籍作为一种媒介,并不是围绕着人们如何学习的任何明确模式而建立的。尽管有这样的 “原罪”,但对形式的反复改进,加上帮助读者的新工具,有可能使书籍更加可靠。但也有可能我们永远无法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洞察力,因为我们被这种媒介中隐含的思维模式所束缚。

因此,我建议:我们不一定要让书籍起作用。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形式。这不一定意味着放弃书籍;甚至不一定意味着放弃纸张,相反,我们可以通过放弃对“书”是什么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来解放我们的思维。也许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会得到一些看起来确实很像书的东西。我们会在那个令人生畏的斜坡后面找到一条平缓的道路。也许我们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形。

因此,让我们重新定义这个问题。与其问 “我们如何使书本真正可靠地起作用”,不如问:“我们如何设计能够起作用的媒介?“

恐怕这是一个研究问题,可能是几代人都要研究的问题,不是我在这些简短的文章中可以直接回答的,但我相信这是可能的,现在我将尝试分享原因。

首先,重要的是要看到媒介可以被重新设计,而不仅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有可能设计出体现特定理念的新媒介。发明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这样做,例如,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1962年的《增强人类智力》(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是一个经典的原始资料,迈克尔·尼尔森(Michael Nielsen)2016年的《作为技术的思想》(Thought as a Technology)是对该领域许多工作的综合,但我将简要回顾一下,数学是一种媒介,一步步的结构体现了关于形式逻辑的强大思想。Snapchat的故事是一种媒介,其短暂性体现了关于情感和身份的强大思想。万维网是一种媒介(或许是多种媒介),普遍存在的超链接体现了关于知识的关联性的强大思想。

也许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强有力的想法往往是不可见的:当我们在博客文章中添加链接时,我们一般不会想到认知问题,但创建网络的人却在思考认知问题。他们设计了网络的构件,以便在这种媒介中自然的阅读和写作方式能够反映出他们心中的想法。无论是否有意塑造,每一种媒介的基本材料和限制都会给它一个 ”纹理“,使它在某些方向上自然弯曲,而不是在其他方向上。

当我抱怨书籍缺乏有效的认知模型时,这种 “纹理”就是我的动力。这不仅仅是说有可能创造出一种由认知科学中的某些想法组成的媒介。而是我们有可能用这些观点来编织一种媒介,在这种媒介中,读者的思想和行动不可避免地,甚至可能是无形地被这些观点所塑造。数学证明,作为一种媒介,并不只是考虑关于逻辑的想法,我们并不把关于逻辑的想法附加到证明上,形式是由关于逻辑的想法构成的。

我们如何设计一种媒介,使其 “纹理”与人们的思考和学习方式相一致?这样通过简单地参与这种媒介,参与这种媒介相当于书本上的 “阅读第一页的所有文字,然后重复下一页,以此类推”,人们就能理解媒介中的观点。

这是个很高的要求,即使在理论层面上,也不清楚什么是理解的必要条件。事实上,这个框架太狭窄了:理解一个主题有很多条路。但是,认知科学家和教育家已经描绘了这个空间的某些部分,他们提炼出了一些强有力的想法,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起点。

例如,当人们的短期记忆力(working memory)已经超负荷时,就很难吸收新材料。更具体地说:如果你刚刚接触到一组新的术语,你可能不能同时理解全部术语。因此,也许“理解”某件事情所需的部分条件是,它的大部分先决条件必须不仅是熟悉的,而且是流畅的,在长期记忆中编码。

为了帮助人们将更多的信息编码到长期记忆中,我们可以借鉴认知科学中另一个理念:间隔重复。通过在不断扩大的时间间隔内,重新测试自己所学到的材料,你可以方便而可靠地将大量的信息输入到长期记忆。当然,记忆只是 “理解”的一小部分,但为了说明我们如何开始将理解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让我们探讨一下我们如何从这两个关于记忆的想法中编织出一个媒介。

我的合作者迈克尔·尼尔森(Michael Nielsen)和我在《量子国度》(Quantum Country)中做了初步尝试,这是一本关于量子计算的 “书”。但读这本 “书 ”并不像阅读其他任何书。解释的文字与简短的互动复习课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意在利用我们刚刚介绍的想法。阅读《量子之国》意味着阅读几分钟的文字,然后快速测试你对刚读过的所有内容的记忆,然后再读几分钟,或者可能回去重读某些细节,如此反复。阅读《量子国度》还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天、几周和几个月里,以不断扩大的间隔重复记忆测试。如果你阅读了第一章,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参与收件箱中的记忆测试,我们预计在阅读第二章时,你的短期记忆将被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交错的复习课程减轻了通常强加给读者的元认知负担:帮助读者看到他们吸收了哪些内容,遗漏了哪些内容。

《量子国度》只是记忆拼图中的一块,它本身就是一个更大的图景的一部分。我们如何设计一种媒介,让 “读者 ”自然而然地在所呈现的思想之间形成丰富的联想?我们如何设计媒介,让 “读者 ”自然地与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接触?我们如何设计媒介,让 “读者 ”自然而然地与竞争性的解释抗衡?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堆积在一起,就会发现:怎样才能设计出 “阅读”等于 “理解”的媒介?对这样一个研究项目进行更详细的处理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我相信,对这样的问题的答案的探索,可以改变人类知识的步伐,带来书籍本身所引发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