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在美国读社科类博士或硕士的经历,相信”reaction paper”(“反馈论文”) 这个东西对你来说一定不陌生。不同老师可能管它叫不同的名字,有的叫“response paper”, 有 叫“synthesis paper”, 然而大体上是同一个东西,它所要求的就是你在阅读完一周里老师留的所有学术文章之后写一篇综合评论各个文章的小论文,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写得“读后感”,需要以完全学术化的格式和语言来写成。需要论文代写服务?
我们为什么要写reaction paper?
以下是最重要的几个一定要写reaction paper的理由:
- Reaction paper是少有的几个能同时训练你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能力的工具之一;而这三个能力对做学者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 Reaction paper会迫使你持续地阅读新文献,接触大量的高质量文章,学习到别人正在关注哪些题目、怎样设计研究、如何驾驭语言。
- Reaction paper能帮助你在读文献的时候进入挑战式阅读的模式(参见
- Reaction paper让你理解“读文献”和“写作文”之间的关系——你读文献是为了融合到自己的论文中去,你写论文必须依托在现有的文献之上,reaction paper 教会你习惯于将两者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
- Reaction paper让你习惯于每周都要读文献、写论文的工作节奏——你要是将来以学术为生,那么你将来的工作内容就是现在写reaction paper的放大版,每周都要读文献、写论文、读文献、写论文。现在写reaction paper只不过提前帮你从小剂量的工作任务开始适应起。
Reaction paper里到底该写些什么?
最开始写reaction paper往往最大的困扰就是不知道该写什么——该读的文章我都读了啊,我甚至只字不落地读了,可是坐在电脑面前就是不知道从何起笔。而且有时候更奇怪的是我们在这一周里读过的论文数量越多越不知道该写什么,这简直是没有天理。
这里分享几个我被reaction paper折磨多年之后总结的一套方法:自我设问法。简单来说,reaction paper之所以难写其实往往是因为它没有给你非常具体的框架和问题让你来回答。而如果你能针对一周之内阅读的文献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来启发和引导你的思路,那么你也就很快知道具体在写些什么了。
你问自己的问题可以分为“灵感启发”和“综述引导”两类:
灵感启发型问题——读完本周文献之后,在动笔写reaction paper之前,你可以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从总体上给自己一些思路和灵感:
- 读完这一周的文献,如果要你用一句话来向你的一个朋友概括这些文章的共同主题,你如何概括?
- 这一周的文献里面,你读过之后觉得印象最深、或者最有趣的的是哪篇文章?为什么印象深刻?
- 这些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献?他们不写不行吗? 在这个领域缺了他们这些文章会怎么样?
- 这些文献的贡献到底是什么?放在它们写作的历史时期或时间段里看,它们在本领域内是怎样的地位和价值?其他人有引用和评价他们的文章吗?如何评论的?
- 细看每一篇文章,它们各自在其关注的问题、解答问题的方式、研究方法的设计、论文写作的风格等方面,分别有什么具体的特色?
综述引导问题——以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稍作整理之后直接写进你的response paper里,这也是教授希望看到你写出来的一些东西:
- 这几篇文章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哪些是你以前不知道或不理解的,而读了文章之后受到了启发和理解了的东西?
- 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各自的理论视角、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论文的风格等方面。)如果研究相同题目的论文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原因是什么?如果所有文章都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会不会有例外的情况还没有人研究过?
- 这几篇文章分别有什么缺点和漏洞?研究的设计上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样本大小、收集数据的方法、分析数据的工具等各个方面。
- 这些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你尤其同意或者不同意的观点?为什么?如果你在以往有跟论文主题相关的个人经历,哪些文章中的研究结果或结论符合你的具体经验,或者违反了你曾经的经验?为什么会违反?
- 这些文章可以怎样被应用在新的理论构建或者实践应用中去?比如管理理论如何应用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教育学理论如何应用到教师的课堂?能给从业者什么启发?
Response paper的行文结构
Response paper的结构其实不必太复杂,因为文章不长,一般使用最基本的“总–分–总”结构即可:
- 总起段–summarize:第一段阐明这一周文献的主题。你可以分别summarize以下各篇文章的主题,或者指出这一周文章最重要的一些概念、理论、观点、结论。以及这些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有什么特点。
- 分述段—synthesize:这里你要展示synthesize的能力了,把上面你对综述引导型问题1-5的答案以一定的逻辑写出来:文章之间的相同和不同、联系到了此前学过的哪些知识、你同意或不同意哪些观点、你觉得哪些文章可以在研究设计上如何改进、这些理论和发现可以如何应用到进一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之中去。
- 总结段—conclude: 总结和重申这些文章的主题,指出这些文章作为一个整体在本领域的价值和贡献,指出下一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你的总体评价。
Response Paper里教授最想看到你体现出的能力
概括来说, 通过response paper教授其实最想帮你提升以下三种能力:
- Summarize (概括能力)—你能否找到这周所有文献的主题?能否准确而全面的理解本周重点?能否把文献的主旨很好的概括出来?
- Synthesize (综合能力): 你能否融会贯通、把不同的文章比较起来读、批判性地阅读文章、联系此前或其他课上学到的内容?
- Apply (应用能力):你读完这些文章之后能不能知道怎么用?你能否知道如何把这些文章应用到你将来的论文中?他们在这方面对你有哪些启发?如果你是实践者(practitioner), 你能否把它用到你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它们改进现有的工作?
最后的补充:
- 学术写作中,内容和书写的清晰度(clarity)是两个首要标准。先不必担心语法,先不必琢磨句式,有话要说是第一步,把话说明白是首要目标。初写response paper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太多时间都放在语法上、用词上、句式上, 典型的英语考试后遗症。而教授真正最看重的是你有没有读懂文章、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有没有思辨能力、你有没有批判能力、以及你能不能把这些观点说清楚。华丽的句式和用词都必须建立在有优秀的内容和清晰的表达之上。而我们应该先做好第一步。
- 别担心写的不好,你一开始注定写不好——I’m sorry, 但谁一开始又能写好呢?正因为写不好,我们现在才在做这些练习,才找教授指导和反馈,才一篇又一篇的寻求提升。作为初学者,我们都需要谨记成长性思维。(参见研究者的必备心法:成长性思维)
- 最笨的方法才是最快的方法。这世界上真的没有所谓的捷径。就算我们学再多模板和套路,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都必须自己动笔一篇一篇的练习、磨炼、积累。Response paper是提升学术写作基本功最有效的练习, 就好像学太极拳要先练站桩,学拉小提琴要先练畅饮,学画素描要先练线条。当你写过了上百篇针对不同文章的response paper, 写一篇要发表的论文又如何能难得倒你?而这你练就的基本功将永远跟着你,谁也拿不走。
- 你其实根本不需要教授或课程的外部压力也可以自助使用response paper来提升写作能力。找一份国外课程的syllabus (教学大纲),找出自己领域内必须读的经典文章,给自己订制一份私人教学大纲,每周必须读完5-8篇学术论文,每周写一篇有针对性的response paper,感受一下将来做学者的工作节奏。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嗖嗖嗖的今非昔比了。